李世强(左三)和艺术团成员们在排练。
清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即墨区环秀街道墨香郡社区的活动室里便飘出悠扬歌声,71岁的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团长李世强正顶着一头花白头发调试音响。谁能想到,这位在排练场中气十足的老团长,6年前曾与死神擦肩而过,连遗嘱都悄悄写好放在抽屉里。日前,青岛早报记者走进环秀街道,聆听李世强和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背后的故事。
李世强
年龄:71岁
身份:即墨区环秀街道墨香郡社区居民
得先把自己活成小太阳,才能把温暖送到别人心坎里去!”
你有故事,请联系我们
早报热线:82888000
“周三在社区活动室里抠细节,周六到公园拉场子,雷打不动!”李世强的话语里带着老教师特有的韵律感,安排着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的活动日程。他身边的团员们有的是退役军人,有的是退休教师,还有的是“乐器达人”。这个艺术团在街坊邻里间小有名气,它就像李世强大病初愈后在社区沃土上栽下的一棵常青欢乐树。
18岁那年,李世强成为一名乡村民办教师,从此在心里刻下了“奉献”二字。从龙湾联中的三尺讲台到八里庄小学的校长办公室,他始终觉得教育该像春雨,要往孩子们心里渗。当周边很多学校还在围着考试分数打转时,他已张罗起学生军乐团、舞蹈团,让艺术的嫩芽在课堂外茁壮生长。后来,李世强调任社区居委会主任,服务对象变成了街坊邻里,工作岗位换了,那份赤诚却从未褪色。退休后,他办起了培训班,书法、围棋、绘画课一堂接一堂,不为挣钱,就为让孩子们多学点本事。
65岁那年,李世强得了一场大病,开胸手术、心脏搭桥,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仿佛是悬在半空的生命线。病榻上,他偷偷写下了遗嘱。回忆起那段日子,这位总是面带笑容的老人红了眼眶:“心里头全是放不下——放不下窗台上那盆快开花的茉莉,放不下给街坊们搭个戏台的念头。”
这份“放不下”,在李世强康复后成为一种不竭的动力。大病初愈,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掏腰包组建起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起初就图老伙计们聚在一起乐和,别老在家闷着。”没经费,他就每年从退休金里抠出五六千元钱,一点点添置了5套音响和锣鼓家什;缺专业指导,他就使出当年带学生社团的招数,对着视频学指挥,拿着谱子抠节奏。
“咱这团可不是光跳广场舞的!”李世强挨家挨户敲门,把社区里藏着的“文艺高人”全请了出来:拉二胡的大爷能模仿鸟叫,拉手风琴的阿姨曾是工厂宣传队的台柱子,会唱戏的奶奶一亮嗓子能点亮楼道里的声控灯……小小的社区活动室成了这群银发族的“星光大道”。
怎么让这个“草台班子”拧成一股绳?李世强搬出了压箱底的“法宝”——“节目组制”,这是他从几十年教育管理经验里总结出的智慧。艺术团按表演形式分成舞蹈组、曲艺组、声乐组、乐器组,每个组的成员自己选组长、定计划、排节目。李世强是总策划,管着节目串场;是总协调,哪位成员有事来不了,他去顶;更是总后勤,排练完拎着热水壶挨个儿给成员递杯子。他就像团里的“火种”,总能把大家的热情烧得旺旺的。
这“节目组制”的法子一实施,艺术团的创作力如雨后春笋,两年里创作出12个自编自导的节目,说唱《小区盛开幸福花》,方言混着快板节奏,把垃圾分类、加装电梯的事唱成了顺口溜;快板《夸夸咱的新社区》,竹板敲得震天响,把张大妈帮李大爷取快递、王师傅义务修水管的暖心事全编了进去……
如今,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已走出社区小院。纳凉晚会上,街坊们为他们的表演拍红了巴掌;元旦联欢时,孩子们挤在台前跟着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走进小学校园,他们和红领巾们一起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李世强常说:“老同志啊,得先把自己活成小太阳,才能把温暖送到别人心坎里去!”
李世强就像块磁石,他“自己乐,也让别人乐”的念头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这片“爱艺阳光”。75岁的唐忠锦是位退休老教师,吹拉弹唱样样通,如今是团里的“智多星”,把社区的好人好事全编进了快板词;爱好摄影的陈崇国背着相机跑前跑后,记录着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徐孝军是退役的海军老兵,开着自家车帮艺术团运道具,演出现场搬音箱、搭台子总是少不了他;刘海燕是团里的声乐指导,拿着谱子一句句教大家合唱……
李世强有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倔脾气。大病初愈后,他迷上了电萨克斯,对着教程练到手指发麻;学非洲鼓时,鼓点总踩不准,他在客厅练到半夜,老伴打趣他,“咱家地板都快被你敲出坑了。”每学会一支新曲子,他都像孩子似的举着乐器给团员们表演。他总说,自己身上这股劲是父母教的——小时候母亲总说“帮人就是帮自己”,父亲则说“干活得像钉钉子,要实”。年轻时当老师,他住学校宿舍,把学生当自家娃;如今办艺术团,老伴把领退休金的银行卡塞给他说:“你折腾你的,家里有我呢。”他不为名不为利,就图夜里躺床上想起来“今天又让谁笑了”,心里舒坦。这份执着和追求,被他写进了团歌《夸夸咱爱艺阳光艺术团》里,“你说咱团里的人多稀罕,凑一块儿不为名和钱,就图个嗓子亮、身段欢,把日子过成歌里的甜……”
今年7月23日,“我们的舞台——即墨春晚直通车”环秀街道海选现场,当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团员精神抖擞地站上舞台,唱起了《南泥湾》。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团员们,拉琴的手稳健有力,唱出的歌雄浑有力。李世强站在台侧,跟着节奏轻轻拍手,不觉间眼眶湿润了,“好!真好!这就是咱‘爱艺阳光’的精气神!”
从手术后的病榻到聚光灯下的舞台,李世强和艺术团团员们描绘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生动的模样。你听,他们的歌声里,日子正甜得像块糖呢。
让家门口的
文艺社团遍地开花
平房换楼房、村民变市民,近年来,随着旧村改造、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很多人实现了“安居梦”。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本紧密的邻里关系却变淡了。围绕乡村文化振兴这条主线,即墨区环秀街道持续厚植文化沃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群众向往的精神家园,文艺社团“遍地开花”、文体活动有声有色、文明之风处处涌动。
在环秀街道,像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这样活跃的团体有很多。观澜社区挖掘社区能人,邀请专业老师,成立了曳步舞、扇子舞、锣鼓队、太极拳等多个兴趣社团;景岱社区除了成立特色剪纸社团,还为小区文艺能人搭建施展技能的平台,为钟爱文体活动的居民找到“归属地”。目前,环秀街道各社区成立才艺社团100多个,包含声乐、舞蹈、书画、剪纸、太极拳、摄影、戏曲等多种类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群众凝聚在一起。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王璐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