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低利率、低利差、高波动”的环境下,近30万亿存续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正迎接着新趋势和新挑战。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不过,受季末回表、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2024年末相比下降0.81万亿元。
2025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仍有望突破30万亿元关口。然而也要看到,规模变化的背后,理财市场长期赖以生存的“高收益、不波动”商业模式迎接巨大挑战,银行理财面临着稳规模、稳净值的压力。面对这一问题,理财公司不约而同给出了近似“解题思路”——在巩固低波稳健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固收+含权产品,权益类资产将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之一。
根据《报告》数据,今年一季度末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增长约200亿元,升至800亿元,不过权益类产品占比仍然较小。从投资者风险偏好、政策、市场波动等因素考量,布局权益市场,理财公司任重而道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代销业务越来越重要了。《报告》显示,理财公司持续拓展代销渠道。3月份,全市场有575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80家。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而言,在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与设立理财公司希望渺茫的背景下,发力代销业务无疑是一个好方向。
规模下降:主要受季末回表影响
继去年末银行理财即将触及30万亿元大关之后,今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有所下降,较2024年末(29.95万亿元)下降0.81万亿元。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一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主要与季末回表因素以及理财收益率波动有关。
“今年一季度理财规模下降符合季节性规律。从季度来看,全年理财规模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二三季度,一季度理财规模增长的时候不多。银行普遍有存款开门红的习惯,在一季度对于存款的需求会更多一些。”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时还提到,今年理财市场收益表现不及往年,“市场波动降低了理财产品对老百姓的吸引力,特别是2月份到3月份上旬债市波动对理财净值产生了一定影响”。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受理财收益率表现以及理财季末回表表现,一季度末理财规模较年初下降0.8万亿,季内规模增量随市场波动而前高后低,特别是3月临近季末理财规模通常有明显下降。据测算,3月理财规模下降1.1万亿,2022年至2024年3月理财规模降幅中枢为1.2万亿。
结合历史复盘来看,二季度是全年银行理财规模扩容的重要时点,特别是4月份是理财冲量的关键月份。据多家机构测算,4月理财市场已经明显回暖,规模增幅可观。而随着存款利率延续下降趋势,理财产品的比较优势仍存,从全年来看规模增长可期。
业绩比较基准下调:“高收益、不波动”商业模式迎挑战
今年以来,不少投资者发现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在悄然下调。
“从过去几年来看,银行理财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在不断下行,并且平均下限下行的趋势还没有结束。”廖志明认为,理财市场整体的业绩比较基准可以反映理财产品给客户的收益预期。根据测算,2022年初以来理财公司当月新发人民币固收类理财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震荡下行。
伴随市场整体的资产收益率下降,理财公司赖以平滑净值的一些估值方法也被监管要求整改。比如,监管机构点名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存在的四类违规问题,包括违规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等;叫停理财公司自建估值模型。
原先赖以生存的“高收益、不波动”的商业模式迎接巨大挑战,银行理财无疑面临着稳规模、稳净值的压力。廖志明在采访中就提到了银行理财收益率延续下行的问题。据他预计,今年二、三季度银行理财规模将有所增长、四季度规模走平,但全年规模增量可能会不及去年,“一些银行理财收益率甚至可能跑不赢三年期、五年期银行定期存款”。
加码权益投资:向风险要收益
去年以来,政策层面持续打通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堵点,鼓励银行理财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利好政策进一步激发了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的热情。
近期,市场首单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投资上市公司的定增项目落地——光大理财以其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参与上市公司外高桥定向增发项目。多家理财公司表示,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并将持续增配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在内的指数化投资工具,并将加大对上市公司定增、可转债、可交债等工具品种的投资力度。
实际上,加码权益市场也是理财公司的主动抉择。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银行理财获取优质高息资产难度较大,多数固收类产品收益水平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因此理财公司存在加强权益投资的倾向,通过拓宽投资范围寻找收益增长点,构建含权固收+产品增厚收益弹性,提升产品竞争力。此举也有利于理财公司丰富产品体系,以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做大含权理财产品是业内共识,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包括风险偏好偏低的客群、理财公司相对薄弱的权益投研能力,以及政策限制等。
谈及银行理财布局权益市场,廖志明直言,“方向是确定的,过程是曲折的。”他认为,“随着固收产品能提供的收益下降,倒逼投资者买点含权理财产品,但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因为市场中传统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偏低,不太容忍净值波动。”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3%。刘思佳表示,多数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以追求稳健收益为主,对高波动性产品容忍度相对较低,因此银行理财为迎合投资者需求对权益资产配置相对保守。权益市场波动水平相对较大,银行理财配置权益资产相对谨慎,需在风险匹配、投后管理、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
发力代销:中小银行的现实选择
自2023年底获批筹建后,今年2月浙银理财在杭州开业。至此,国内银行理财公司数量增至32家。然而除此以外,过去一年来尚未有新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理财公司牌照发放陷入停滞。同时,去年6月,有报道称,监管部门对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作出提醒,要求部分省份相关城商行与农商行于2026年末将存量理财业务全部清理完毕。
在这一背景下,发力代销业务对于不少中小银行而言成为最佳选择。明明表示,在严监管环境下,由于受到客户规模、专业能力和系统建设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不具备准入条件,已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想要通过发行自营理财产品获得市场份额的可能性较低,中小银行将更多转向代销他行产品,通过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货架体系获取市场份额。
“中小银行理财规模很小,不具备设立理财公司的门槛。需要有一定规模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资产管理的投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均不具备,转型做代销其实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廖志明说。
代销业务越来越受到机构重视。普益标准研究院指出,未来中小行代销的前景总体积极。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和理财意识的提升,市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代销业务有助于中小行与大型金融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同时,代销模式也有助于中小行降低销售成本,减少在招聘、培训销售人员以及建立销售网络等方面的费用投入。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