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植物新品种权是植物品种保护的“身份证”。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既是鼓励育种创新、保障育种者的经济利益,也是推动我国种子工程建设、促进农林业不断发展甚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植物新品种作为种业创新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着力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到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从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到搭建品种展示评价平台,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为植物新品种保护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今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堵点,进一步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延长了保护期限,完善了侵权赔偿制度,为种业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种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脱颖而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育种创新成果转化逐步完善,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也要看到,种业振兴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关键在于保护。植物新品种是育种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是国际农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护好植物“身份”,“仿种子”才能无处遁形。也就是说,唯有筑牢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安全防线,才能激发种业创新活力、破解种子“卡脖子”难题,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加大种业创新支持力度,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种业创新是农业发展源头,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在创新资源整合、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激励、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植物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技术研发。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通过建立种业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整个种业创新能力。
增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技术支持,搭建植物新品种数据平台。数字化是提升保护效能的关键变量,要加大对植物新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如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提高品种鉴定准确性和效率,为品种权的确权和维权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植物新品种DNA指纹数据库,整合植物新品种的申请、审查、授权、保护等全流程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互通。通过数据平台,育种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品种信息,了解市场动态;执法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品种侵权线索,提高执法效率;公众也能获取相关知识,增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
严格品种权维权执法,健全品种保护支撑体系。建立健全高效的执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队伍,形成执法合力,并针对种子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未经授权的繁殖、销售、推广等侵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完善品种权纠纷调解和仲裁机制,畅通权利人维权渠道,降低维权成本,确保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及时有效保护。(作者:赵少华 刘格菁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