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补短板释放文旅融合潜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6:39: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这样的政策举措背后,对应着广阔市场需求。如今,文博场馆、非遗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备受游客青睐,文化遗产游、数字沉浸游等成为消费新场景。文旅消费正从单一观光向“文化体验+科技赋能”的复合模式升级,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各地实践看,我国文旅融合创新亮点频现。比如,山东强化“好客山东”品牌建设,全省备案博物馆839家,超过全国总数的10%;湖南实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倍增计划,202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破万亿元,文旅业成省内第4个万亿元产业;北京环球影城融合京剧、功夫、舞龙、杂技等元素推出的限定演出,2023年带动通州全区规模以上文旅企业实现收入96.8亿元。文旅融合催生出夜间经济、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印证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的融合逻辑,推动文旅产业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跃升。

不过,文旅融合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产品供给存在“千景一面”现象,多数文旅项目仍局限于传统观光模式,消费场景创新滞后。服务配套存在“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短板,不少文旅项目存在“剧本杀换皮”“光影秀堆砌”等问题,数字技术应用多停留在展示层面。区域发展格局不平衡,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占比远超西部地区。这些问题制约着文旅深度融合,亟待通过系统性改革突破瓶颈。

在产业政策层面,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建立文旅大数据中心,强化AR导览、全息剧场等技术研发。设立文旅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沉浸式演艺装备、数字文保技术等关键领域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完善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实施指南、价值评估指南等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在企业运营层面,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实施文旅企业“精品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开发主题酒店、文化营地等融合业态,培育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立文旅IP孵化机制,推动敦煌、三星堆等超级文化符号向消费品牌转化。鼓励采用“文化众创”模式,在乌镇戏剧节、平遥电影节等平台建立创作者联盟,构建“专业创作+大众参与”的内容生产体系。推广“文旅+”商业模式,发展文化定制旅游、非遗研学旅行等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人才建设层面,完善专业培养体系。培育文旅英才,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重点引进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复合型人才。完善文旅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制定沉浸式体验师、文化遗产解说员等新职业标准,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企业导师驻校计划,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吴爱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