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颖(右)正在为孤独症儿童上课。
3月31日早上8时左右,江北区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内,几十名孤独症孩子在特教老师的陪伴下,正要开启一天的康复训练。
“要不要绿色的方块?”
“不要?要红色的?”
“厉害,搭好啦,再换一块!”
……
31岁的特殊教育老师王颖颖,正在给孤独症孩子芳芳上一对一的训练课。
记者在不远处静静地观察着整个过程:孩子不时发出“啊”的尖锐叫声,而王颖颖始终面带微笑,一点点引导着孩子进入沟通状态。
这样的场景,王颖颖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而今年已是她在这里的第九个年头。
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内景。
(一)
最难忘的两名“星娃”
王颖颖为芳芳上的是“搭积木”课程。“这节课程是为了培养她表达需求的能力,还有在颜色认知方面的技能。”王颖颖说。
看上去只是简单的玩耍,其实也蕴含着深意。王颖颖时刻关注着芳芳的一举一动,积极回应她的每一个细微表达。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芳芳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言自语、身体扭动,还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
“她感受不到刺耳,在她听来,自己的叫声只是比平常高一点。”王颖颖解释道,这类孩子很难接收外界的信息,因此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遥远而孤独的星空中独自闪烁。
然而,世界上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是孤独症儿童,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在王颖颖的记忆中,有两名孩子让她特别难忘。
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
“第一名孩子叫豆豆,初来时总是蜷缩在角落,对旁人关切的话语充耳不闻,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安静世界里。”她回忆道,更棘手的是,豆豆的口腔、鼻腔、喉腔等身体部位就像一台运转失调的机器,难以发声。
直到认识豆豆的第7天,王颖颖举着黄色链条轻轻摇晃,角落里的豆豆仿佛接收到了信息,突然抬起头,尝试着与她玩耍。经过多次尝试,王颖颖发现豆豆唯独对黄色链条状的物品感兴趣。王颖颖似乎找到了打开他心门的钥匙。
“孤独症孩子通常更关注物品,而不是人。我们要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桥梁,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她深知,和孩子建立关系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打开他们紧闭的“声音之门”。
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内。
于是,王颖颖就像教婴儿说话一样仰起头,让咽喉部位的振动清晰地展现出来,然后轻轻握住豆豆的小手,让他感受声带震颤的奇妙感觉,并从简单的音节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引导他开口说话。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坚持与付出:仅仅一星期后,豆豆就能发出“妈妈、爸爸”的声音了。豆豆的母亲颤抖着录下视频,泣不成声。那一刻,王颖颖知道,她的坚持有了意义。
王颖颖正在上课。
另一个让王颖颖印象深刻的孩子叫杰杰。与豆豆相反,杰杰总喜欢尖叫、哭闹,经常惹得家长生气地吼叫,却无济于事。王颖颖经过观察发现,杰杰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只是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来,宝贝,跟老师一起说。”她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尽量把自己的热情表现在声音和语调中,一字一句地教他说“妈妈,看我”“妈妈,过来”。
慢慢地,杰杰发现只要说出这些简单的话语,就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回应,他不再做出那些让人头疼的行为了。王颖颖也不断给孩子奖励,强化他的好习惯。
如今,杰杰已经顺利进入了小学。每次收到他妈妈分享孩子会写字、会计算的消息时,王颖颖都会觉得自己见证了一个“奇迹”的发生。
(二)
连接孩子、家长和社会的“桥梁”,不能垮
康复之路并非总是洒满阳光。
有一次,一位家长在王颖颖的办公室里崩溃大哭,说孩子学了大半年,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刺激行为。那一刻,王颖颖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
身边同事的来来去去、高强度的工作和有限的成就感,也让王颖颖无数次在心底对自己说:“离开吧,或许生活会轻松一些。”
其他特教老师正在上课。
2018年,她转行的念头达到了顶峰。就在这时,一位单亲妈妈的出现,改变了她的想法。
“这位妈妈的孩子3岁了还只能喝奶,不会吃饭,穿衣、如厕等自理能力更是一塌糊涂。”王颖颖说,经过专业干预后,孩子慢慢开口说话了,学会了吃饭、上厕所、照顾自己,与家长也有了沟通交流。
“如果王老师走了,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当这位妈妈听说王颖颖要走时,紧紧攥着她的手说。
听到这番话,王颖颖落泪了。她心疼这些孩子,也舍不得像朋友一样的家长陷入困境。经过一番挣扎后,她选择留了下来。
“如果我们都走了,这些孩子会很可怜无助,也没人能给家长希望。我要为他们坚持下去!”王颖颖心里清楚,特殊教育老师是连接孩子、家长和社会的桥梁,而这座桥梁不能垮掉。
星孩们的绘画。
近9年的时间里,家长们从各地赶来,远的甚至来自新疆、黑龙江,常常一待就是半天。
王颖颖见过太多家长,见过他们的坚持和挣扎:有的把孩子接走,去寻找更合适的成长路径;有的无奈让孩子退学,毅然挑起了全职陪伴的重担;有的因精力和金钱难以维系,被迫让孩子放弃康复……
她一次次鼓励家长们:“孩子在努力,您也要温柔对待自己,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但她也深知,社会对这些特殊孩子的接纳度仍然有限。为此,王颖颖常常呼吁:“孩子的感知能力弱,但家长的感知能力很强。如果在路上看到大喊大叫、到处乱撞的孩子,请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要去苛责家长。”
(三)
“请允许孩子做他们自己”
2016年,王颖颖从安徽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有很多选择,但最终满怀梦想地来到了当时江北区首家专业的孤独症康复机构——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我喜欢小孩子,他们很单纯,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她笑着说。
“我和同事们每天就像牵着小蜗牛散步一样,一个动作、一句话常常要重复成百上千次。”王颖颖形象地比喻道,“这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但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很开心。”
特教老师们的教具。
随着教龄的增长,她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于是,她努力学习,考取了BCaBA国际助理行为分析师、TEACCH孤独症儿童结构化教学资格证等各类证书,还取得了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的教学督导、浙江省特教人才培训班邀约讲师等身份。
去年,她在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人才规范化培训班中,为200多名同行授课。“要培养更多优秀的老师,才能让我们的力量汇聚成海,被无限放大。”她说。
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专业人才规范化培训班。
八年间,王颖颖已对近300个孩子进行干预。她记得那个记忆力惊人的男孩,听一遍电话号码就能背下来;记得那个刻板的孩子,每天必须走固定路线,否则就会大哭……
然而,王颖颖却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只能将她送到托班。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不要‘桃李满天下’。”王颖颖说,“对这个群体而言,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少些、再少一些。”
王颖颖始终相信,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
每当有孤独症儿童家长和她交流时,她总是不断地说:“他们如同这世间的树木花草一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允许花做花、树做树,也请允许他们做自己!”
编辑 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