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孵化器内,一家特殊的“超市”昨天揭幕。“货架”上,是高精度旋转执行器、灵巧手、关节模组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能就近在此比对、采购,还能直观对比不同供应商产品的性能、参数和价格。”孵化器市场部总监丁泓钧这样介绍。
“超市”将原本分散在产业链各处的零部件供应商,集中到一个物理空间和交易平台上。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省去了寻找供应商、反复沟通、物流协调的繁琐流程,实现“下楼即得”。更重要的是,物理空间聚集,促进了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需求对接,将有助于对机器人产业生态链的重构。
王宛艺 摄
园区企业青心意创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CEO牛腾昦说:“企业要专,不能什么都做,需要上下游企业赋能。”而这个“超市”,正是为这种“专注”赋能。
创立伊始,青心意创团队就入驻了孵化器,在各方支持下,迅速实现规模拓展、技术突破。牛腾昦以自己公司为例,以往在寻找和采购关键零部件时常面临困境:渠道分散、信息不对称、采购成本高、小批量定制难。这些都消耗着初创企业的研发精力和资金,拖慢了创新迭代的速度。
“超市”的出现,直击痛点。其价值远不止于便利采购,与之同步揭牌的平台紧密联动,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产业赋能底座。
王宛艺 摄
紧邻“超市”的,还有一个“未来应用场景”体验场,用户在此沉浸式感受人机互动,潜在需求被激发,反过来又加速技术源头创新与迭代。当“超市”里的标准件无法满足独特设计需求时,3D打印中心还能提供高效、灵活的定制化服务,打通从“图纸”到“实物”的瓶颈。
让园区企业更看好的是同步设立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室外训练与测试场。采购自“超市”的零部件组装成的机器人、在3D打印中心定制的关键部件,都需要在这里的复杂环境中接受严苛考验。爬坡、避障、操作、甚至跌倒恢复……测试中产生的宝贵物理交互数据,也将助力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品升级。
“超市”也吸引来“卖家”,紫羲科技是为宇树、傅里叶等提供“机器人皮肤”和关节防护配件的企业,董事长雷文表示希望入驻“超市”,看中的正是接入这个活跃生态带来的潜在合作机遇和市场空间。
“2025年或许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丁泓钧说,当创新要素在一个高效、开放、闭环的生态中自由流动、碰撞、验证、迭代,都在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积累着至关重要的“生态势能”。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超市”开张!你能买到啥》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单颖文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