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预防银发族“指尖沉迷”应疏导为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1:31:00    

□段文金晶 (西南科技大学)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应用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样享受到了数字生活的便利。然而,却也有一些老年人过度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不仅容易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4月7日 央广网)

日均刷短视频超5小时、直播间冲动打赏、轻信养生伪科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达1.5亿,其中日均上网超4小时者占比37%。短视频提供的即时反馈、虚拟社交和“被需要感”,恰好填补了老年人的情感空缺,使他们更容易沉浸于网络中。

老年网络沉迷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平台算法能够精准捕捉老年人的认知特点,通过推送高饱和色彩的视频、循环洗脑的音乐和夸张的视频剧情,持续刺激老年人的视听感受,以此满足老年人的上网需求。另一方面,家庭与社会为老年群体提供的情绪价值与精神陪伴不足,导致手机成为老年人唯一的“解忧杂货铺”。

然而,预防老年人“指尖沉迷”不能依赖简单的“断网”。相较于青少年,老年群体的时间支配自由度更高,且对新事物的认知固化更为明显。如果预防老年人网络沉迷只通过一味的“堵”,在本质上是对老年人自由上网权力的剥夺。除此之外,老年人存在视神经退行性变化、睡眠质量下降等生理特征,这就使得“一刀切”的防沉迷途径,可能引发对老年人的次生危害。

由此可见,应对老年人“指尖沉迷”,关键在于用更有温度的替代方案,重建老年人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子女层面应从“网络警察”转为“兴趣导师”。在空余时间,定期带父母参加摄影、园艺等活动,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此外,平台也应加强主体责任,抖音近期测试的“适老模式”值得借鉴,通过每小时弹出的健身操教学与亲友视频通话提醒老年人放下手机回归生活,用柔性引导替代强制弹窗。

我国的“银发网民”是一个巨大群体,我们既要用适老化改造筑起防沉迷堤坝,更需用陪伴和理解注入情感活水。只有当广场舞的旋律响过短视频的背景音,当子女的陪伴取代主播的“家人们”,才能真正守护好老年人的数字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