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的赶赴 凶险的咸阳近在眼前
——《春申君传奇》③
沈国冰
按照楚国王室传统,太子傅不仅要教授太子诗书礼乐,还要教导太子骑射武艺。一般,太子傅很难文武兼备。
但是顷襄王为太子熊完所选定的太子傅黄歇,却是文武双全。
楚人尚武,作为楚国王室的传人,每一个被立为太子的王子都要文武兼修。
翻身上马,可以驰骋战场。立于朝堂,可以纵论诸子百家。
这是先王,春秋霸主之一楚庄王的遗训。
陈城南郊的猎场,新任太子傅黄歇,第一次去见太子熊完。
暮春清晨,雾气未散,黄歇早早来到猎场等候。
忽然听见马蹄声急,一匹骏马破雾而出。
马背上的少年皮肤黢黑,未戴冠冕,只是简单束着发,手持长弓,青铜剑在腰间晃动。
披着一身晨雾的英武少年,勒马停在黄歇面前,锐利的目光,扫遍黄歇全身上下。
少年的炯炯目光,如同两道闪电,盯视着黄歇的眼睛,厉声问道:“先生就是父王给我找的新师傅吗?看起来,先生不像能拉得开本太子的这张弓!”
少年居高临下,目光锐利,逼视着黄歇。
少年强大的气场,让黄歇心跳得厉害,不由得往后趔趄了几步。
这完全颠覆了黄歇心里对太子形象的构想。
曾经在无数次的想象里,太子熊完都不是眼前他所见到的这般模样。
他以为,他只是一个弱不禁风、养在深宫、不谙世事的少年。
谁曾想,少年太子,剑眉星目,身形俊朗,矫健硬气。自带王者霸气。
黄歇后来才知道,自从郢都陷落,太子熊完追随顷襄王一路东迁,途中经历过数次秦军追击,历经多次凶险,目睹过城破家亡,见识过血流成河。
他早已不是深宫里长大的娇贵王子。
“太子以为,治国需要什么样的才能?”黄歇接过勇士递过来的弓,试了试弓弦的力道。
太子不假思索:“自然是武力!秦国不就是凭借武力让列国俯首的吗?”
黄歇轻舒双臂,张弓搭箭,一箭射中百步外的靶心。
少年太子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意外。
他们双方的初见,彼此都有太多意外。
“箭能中的,是因为知道目标在哪里。治理国家,也是如此。”黄歇指着远处田野里早起耕作的农人,“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他们”。
那次谈话后,少年太子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老师。而黄歇,也看到了这位少年太子眼中闪烁的光芒。
黄歇日夜伴读,和少年太子研读《诗》《书》和兵书,探讨七国形势。
黄歇向少年太子讲解张仪、苏秦的纵横之术,分析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的崛起之路,也并不回避自宣威盛世之后楚国国运的急转直下。
陈城太庙的晨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
太子傅黄歇亲手解下少年太子腰间青铜剑,剑身与剑鞘相击的清音让少年太子猛然抬头。
“先生要教剑术?”
“臣要教殿下如何看剑。”
黄歇指尖抚过剑脊上的云雷纹,“此剑铸于庄王三年,随军出征三十余次,铭文‘镇四方’至今仍清晰可辨。”
少年太子凑近细看,忽然发现剑刃处细密裂纹。“既已残损,为何不重铸?”
“殿下请看裂纹走向。”
黄歇将剑身倾斜,阳光在裂纹间折射出奇异光晕,“这些裂痕绕过铭文,恰似江河绕过山岳。预示着楚国国运传续不竭。”
“太子,您的肩上肩负着中兴楚国的重任!”
宫门外骤起的马蹄声打断授课。
当少年太子看清来使黑袍上的玄鸟纹饰时,掌心渗出冷汗。
黄歇注意到竹简背面隐约透出墨迹,忽然想起三日前从越地传来的密报。
他上前两步,借着整理衣襟的动作看清那些排列奇特的墨点——正是墨家传讯用的暗语。
少年太子神色大变。
黄歇预感到国家将有不测之危难,也清晰地预感到顷襄王一定会将国之重任交付于他。
“殿下,请等臣归来!”
三天之后,太子傅以楚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
黄歇以一封谏言书情动楚昭襄王。
其雄辩之才震动秦国朝堂,给秦昭襄王留下至为深刻印象。
秦昭襄王退兵,楚国避免了一场倾覆之灾。
归来,立下大功的黄歇被公认为举国英雄。
顷襄王擢升太子傅黄歇为左徒,领太子傅。
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早春,秦国使节抵达陈城,带来秦昭襄王的一封国书。
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凝重。
顷襄王展开帛书,脸色逐渐阴沉。
“秦王何意?”顷襄王沉声问道。
秦使昂首答道:“我王欲请太子入咸阳游学,以示楚国诚意。秦楚两国方可正式签署盟约。”
朝堂一片哗然。
所谓“请太子入咸阳游学”,不过是要太子到秦国做质子。
这是战国时期常见的政治手段,强国常要求弱国派遣公子或重臣为人质,以确保其忠诚。
但以太子为质非同小可,几乎等同于将国家未来交于敌手。
顷襄王强压怒火:“秦王美意,寡人心领。然太子年幼,不宜远行。不如遣其他公子......”
秦使冷笑:“我王指名要太子入秦。若楚国无意,不仅两国友好盟约难以缔结,我大秦三十万大军已集结南阳,不日即可东进。”
太子入秦,这是秦昭襄王退兵并和楚国缔结友好盟约的前置条件。
秦昭襄王给予楚顷襄王的并非多选题,而是单选题。
太子必须入秦为质。
秦使说:“大王,臣就在陈城等候。”三日后,我和楚国太子一起回秦国。
三日,时间如此紧迫。
但在挑选陪同太子入秦的人选上,又一次陷入僵局。
大臣们心知肚明,此去咸阳,凶多吉少。
何时归来,生命安全,都是未知数。甚至,有去无回。
朝堂上一片死寂。
此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臣愿陪同太子入秦。”
众人循声望去,正是太子傅、左徒黄歇。
黄歇稳步走到殿中,向熊横深施一礼。
“大王,臣愿随太子入秦,誓死护太子周全,待时机成熟,再谋归国。”
黄歇坦然道:“为国尽忠,乃臣子本分。臣在,太子在。臣不在,太子仍然在!”
太子熊完站在父王身侧,坚定地说:“父王,儿臣愿往。有老师在,儿臣不怕。”
出发前夜,黄歇独坐书房,仔细检视行装。除了必要的衣物、简牍,他还秘密准备了几份空白帛书和一方小印——这是为紧急情况下传递消息所用。
“老师还未休息?”太子熊完推门而入,身后跟着两名侍从,捧着酒食。
黄歇微笑起身:“太子殿下。”
熊完示意侍从退下,亲自为黄歇斟酒:“明日就要启程,学生特来与老师话别……不,是一起准备。”
黄歇接过青铜爵,看着这个自己教导四年的青年太子。太子已褪去稚气,眉宇间有了储君的气度,但此刻他的眼睛里都是流露出对未知前途的忧虑。
“殿下不必过虑。”黄歇说,“我们此去,虽然为质,实则为秦、楚两国桥梁。太子和臣,都肩负大王的重托,维系着楚国的国运!”
熊完说:“秦王残暴,万一……”
“正因为秦王残暴,才更需要殿下这样的明理之人了解秦国。”黄歇压低声音,“况且,臣已安排妥当。我们在咸阳不会孤立无援。”
黄歇从袖中取出一枚精致的玉佩递给熊完:“这是臣家传之物,请殿下随身携带。若有紧急情况,出示此物,自会有人相助。”
熊完郑重接过,收入怀中:“老师为我楚国之忠臣,父王没有看错。”
公元前272年,早春的清晨,陈城。
楚国太子熊完,楚国左徒、太子傅黄歇所率领的入秦车队出发了。
车百乘,随员300人。
顷襄王出陈城十里,为太子送行。
顷襄王将象征楚国权力的楚王剑赐予熊完,又将一枚虎符交给黄歇。
“黄卿,太子就托付给你了。”
黄歇双膝跪地,双手接过虎符:“臣以性命担保,必护太子周全。”停顿了一下,黄歇似乎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清楚,补充说:“大王,臣不能和太子同年同日生,愿和太子同年同月死。臣终生效忠于大王和太子,至死不渝!”
顷襄王伸出双手,爱怜地抚摸着太子,舐犊之情,溢于言表。他擦拭掉太子眼角的泪水,眼中满是一个父亲的爱意。
顷襄王深情地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儿子。
“父亲等着你,你的母亲等着你,楚国等着你!”
这是顷襄王给予儿子,亲情与权位的双重承诺。
车队缓缓西行,陈城渐行渐远。
黄歇与熊完同乘一车,遥望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的陈城,两个人心中各有思绪万千。
“老师,我们何时能回到楚国?”熊完忍不住问道。
黄歇眺望着远方连绵的楚山:“时机成熟之时。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五年,也许更久。但请殿下记住,无论您身在何处,您都是楚国的未来。”
熊完点头,眼中已没有昨日的彷徨。
细雨春风。
雨点敲打车顶的声音里,黄歇好似听见命运之轮开始转动。
前方是未知的咸阳,是无尽的凶险。
黄歇,将在这盘凶险的棋局中,和太子一起,为楚国走出一条生路。咸阳,近在眼前。
配图 鲁晓聃 徐旻昊 李严 苏国义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安徽日报客户端、安徽博物院
责编 童飞飞 陈奕明
初审 张明星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