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解码江苏“十三太保” | 常州:藏着千年文脉,更揣着长三角的 “智造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7:52:00    

【文/观察者网 林铃锦】

七轮战罢,因始终未取得有效进球,积分垫底的常州队正苦苦保卫名字中逐渐减少的笔画。

激战正酣的“苏超”,把“苏南小透明”常州推为“顶流”。昨(20日)晚,在江苏常州举行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七轮比赛中,常州队主场0比2不敌徐州队。

尽管绿茵场上难以拼得一胜,“敢为天下先”的常州凭借制造业基因,早已擦亮“新能源之都”的金字招牌,成为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万亿城市。

昨晚的比赛中,常州队(白色球衣)差点单刀破门 直播截图

本系列文章将随着苏超赛程,解码“散装”江苏十三城的独特魅力。

“无中生有” 打造中华恐龙园,千年 “龙缘” 浸润常州城

常州,古称毗陵、延陵,沪宁高铁、京杭运河、长江等交通要道交织,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而“龙城”是她最深入人心的别称。

中华恐龙园内游客与“恐龙”互动。《中国旅游报》

尽管“恐龙十三妹”的形象广为人知,坐拥国内规模最大恐龙主题乐园的常州,其实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这看似矛盾的背后,藏着一段“无中生有”的城市智慧。

1996年第四届世界地质大会召开,东道主北京收到了世界各地捐赠的古生物化石。大会结束后,为保护这些珍贵的远古遗存,原国家地矿部计划新建一批地质主题展示空间。常州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主动争取。最终,常州市人民政府、原地矿部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三方携手,以这批化石为基础,将恐龙IP与千年“龙城”文化基因结合,建成了常州中华恐龙馆。

常州的"龙缘"可追溯至辽远的史前时代。2024年,常州市金坛区三星村遗址发现距今约6500年至5500年的龙形骨器。专家认为,这件骨器或是江南地区最早的龙形器物。

三星村出土的龙形骨器微信公众号“常州发布”

进入文明时代,常州的龙文化与王朝兴衰深度交织。建立齐、梁二朝的萧氏均视侨居的“南兰陵”(今常州)为郡望,常州也因此被称作齐梁故里。

为夺权营造舆论,梁武帝萧衍时产生了“六龙入寝”的传说,这是常州"龙城"称谓的最早源头。

五代至北宋初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徐铉曾为常州内子城题写篆书门额,字形被形容为“金钟罩六龙”:“常”字形如一口铜钟,其下的“州”字由六条呈反“s”状的笔划组成,形如蜿蜒前行的六条龙。

篆体“常州”形成“金钟罩六龙”微信公众号“常州发布”

清朝,乾隆帝南巡驻跸常州时,在古刹天宁寺题写“龙城象教”匾额,民间流传的“龙城”之称获得官方认可。

今日的常州,龙文化不仅体现在典故与题咏中,更融入城市肌理,形成“节庆有龙舞、街巷有龙名、器物有龙纹”的生活场景。

常州恐龙主题新能源助力车。微信公众号“常州发布”

“我是江南第一燕”: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十六龙同舞”的工业明星城市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人文荟萃的常州,自古便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清末民初,常州籍近代实业家盛宣怀曾创下十一项“中国第一”:第一家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报局——天津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芦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及第一个勘矿公司——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所工业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上海第一个私人图书馆;同时,他还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奠基人之一、首任会长。

撒播革命火种的“常州三杰”之一、烈士瞿秋白曾以“江南第一燕”自况,而这句诗也生动诠释了常州“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精神,成为常州精神的内核,并延续于此后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实践中。

20世纪初,随着上海开埠与沪宁铁路通车,常州民族工商业乘势崛起。深知“实业救国”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常州工商界人士陆续兴办纺织、粮油加工、电力等产业。常州诞生的大成、民丰、厚生等一批企业在各自领域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篇章,常州也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常州籍近代实业家盛宣怀创下十一项中国第一。图为上海交通大学所立的盛宣怀像。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起步阶段,常州找准“农”字突破口,率先走出了“农字当头滚雪球”的独特发展路径,并被《人民日报》宣传为中小城市工业化的典范。

立足于“以农保工、以工带农”,常州聚焦农业生产需求,大力发展柴油机、手扶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以此为起点滚大重工业底盘。例如,以常州化工厂为骨干,依托“六六六”原粉生产,逐步衍生出化肥、盐酸、磷肥等化工原料,进而拓展至塑料、染料、医药等化工产业,为全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常州相继诞生了变压器厂、拖拉机厂、客车厂等67家单位,从建国前以轻纺为主的中小城市,逐步发展为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产业全面布局的工业化城市。

60年代初,为破解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的难题,在统一规划下,常州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条龙”专业协作模式。

这一模式率先在灯芯绒产业试水。为打破厂际界限,纺纱、织布、割绒、印染等11家工厂按生产流程整合,通过固定协作,攻克质量与品种难关,使常州灯芯绒成为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档品,年产量也从1961年的1226万米增长至1977年的3751万米。

常州生产的红梅牌照相机是家喻户晓的工业精品,“红梅”一名源自常州市天宁寺林园旧址改造而成的红梅公园。

这种模式随后不断推广、升级,围绕有发展前景的大类产品,常州衍生出三类独具特色的产业“龙”:

按工序协作的“纵向龙”,聚焦同一行业内的前后道衔接,如灯芯绒、卡其布产业;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协作,按主机与零部件配套的“跨业龙”,如手扶拖拉机、半导体收音机产业;以及依托同类原料发展多元成品,按加工成品分工的“横向龙”,如塑料、玻璃钢产业。

当时,常州提出“新厂三不建原则”,即“凡能利用老企业增加生产的不建新厂;凡能经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潜力的不建新厂;凡能组织一条龙协作解决问题的不建新厂”。“新厂三不建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常州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极大地挖掘了工业潜力。

常州1977年八条“龙”基本情况。翻摄自《常州工业发展的道路》

到70年代初,常州已形成8条“龙”,1978年扩展至化纤、半导体、自行车、照相机等16条协作发展的产业龙“共舞”的格局,成为全国闻名的“工业明星城市”。

苏南模式肇始地,新能源造就成就“最小”万亿城

改革开放之后,从同苏州、无锡一同开创苏南模式,到抓住新能源机遇实现逆袭,再靠“专、精、特、新”的坚持持续出彩,常州不断续写自身敢闯敢试的城市奋斗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与邻近的苏州、无锡并肩,重点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社队工业企业实施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巧用双轨制下的市场调节机制,创新性地聘请上海企业的技术精英周末到本地担当技术顾问,助推乡镇企业以惊人之势迅速崛起。

太湖畔的苏州、无锡、常州开创了“苏南模式”。图为常州太湖风光。微信公众号“常州发布”

太湖畔的 “苏南模式”激发出了基层集体经济的活力,带动示范农村大步迈向工业化与城市化。

此后,随着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性障碍的消除,苏南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乡镇企业改变原先“苏南模式”中“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办和村办工业为主”、“以县乡干部为主要决策人”的特征。

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方资金的拉动下,原先的乡镇小型加工工业逐步迈向规模化、国际化。通过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战略,苏南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然而,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在兄弟城市苏州、无锡的强劲势头掩盖下,一度略显疲态的常州面临“苏锡无常”的尴尬。

但这座城市并未裹足不前,而是在新能源产业萌芽阶段就敏锐地抓住机遇,毅然笃定地超前布局,最终实现惊心动魄的“逆袭”。

早在2009年,多数城市仍在观望时,常州就加入“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同步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开启新能源产业腾飞的序章。2013年,常州更是将新能源产业升至全市战略核心,当年财政扶持资金占比达15%。2015年,常州“抄底”中创新航,2016年引进理想汽车,2019年牵手比亚迪,2023年,常州新能源集团组建成立……一系列精准操作让产业集群迅速成型壮大。

常州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央广网发,常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上海、深圳、常州、苏州、广州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连续三年,该榜单将常州列为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第一的城市。

中国新能源产业看华东,华东新能源产业看江苏,而江苏新能源产业看常州。

2024年,被工信部授予“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常州名副其实的“产业地标”。

同年,时任常州市长盛蕾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带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尽管没有先天的资源禀赋与“新能源”基因,也没有匹配竞争对手的城市能级,常州新能源产业却能“无中生有”、“有中做优”、“优中做强”。2013至2023年十年间,常州GDP总量狂飙123%,将苏州(91%)、无锡(95%)甩在身后,改写了“苏锡无常”的遗憾。

频频勇立潮头的常州,其成功经验并非单纯的“赌性”,还有深植于血脉的“工程师精神”。对技术的执着、对工艺的打磨、对“造物”的情结,让这座城市在规模不占优的情况下,培育出大批工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6个,工业体系之完备、门类之齐全、配套能力之强全国少有。

2016年,工信部出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始制造业单项冠军首次认定工作。2018年,常州在全省率先以政府一号文件出台《关于促进常州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常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在省内率先开启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截至2024年底,常州拥有3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常州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71家。此外,截至去年12月,常州共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70家。常州已形成“隐形冠军”辈出的生态。

常州实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常州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从乡镇企业的星火初燃,到新能源的燎原之势,再到“专精特新”的深耕细作,常州的每一步跨越都在印证:一座城市的崛起从不是“靠天吃饭”的侥幸,而是战略眼光的精准、破局的勇气与坚守的韧劲,三者合力写就的必然。

主要参考资料:

新华日报:“没有出土过一块恐龙化石的常州,是怎么‘傍上’恐龙的?”

微信公众号“常州发布”:“常州为什么叫龙城?”

祝守宇、林雪萍:《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常州模式实践》

乌加培:《常州工业发展的道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