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泾川县玉都镇设施蔬菜大棚,农户们正围着党员技术员,认真学习搭绳技术。
谁能想到这个曾被视为“不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旱作农业镇,如今已建成设施蔬菜大棚超1500座,棚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华丽转身。
“支部建在大棚里”
激活产业振兴“红色引擎”
走进玉都镇易地搬迁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党员示范棚”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
近年来,玉都镇创新“党建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链长,统筹整合镇党委、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各方资源,构建起“镇党委统筹—党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的三级联动体系。
在下坳设施蔬菜(三期)项目建设初期,土地碎片化成为产业落地的“拦路虎”。面对这一难题,玉都镇党委多次召开协调会和推进会,党员干部主动下沉,挨家挨户宣讲政策,短短3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422.7亩土地流转。
“过去种玉米亩产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一座大棚就能挣1.5万元,党员干部带着我们算清了‘致富账’。”下坳村菜农赵小平算起收入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党员跑市场”
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在玉都镇下坳设施蔬菜园区,下坳党支部书记赵世龙正在通过抖音直播,向网友热情推介长势良好蓬勃的辣椒苗:“咱们的辣椒,目前已经种下去半个月了,全程采用绿色种植技术,预计5月底就可以采收。”在他身后,成片的辣椒苗绿意盎然,充满希望。
据介绍,2024年,由玉都镇15名党员组成的“销售突击队”主动对接西安欣桥、平凉新阳光等6大批发市场,并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这一年,玉都镇外销高原夏菜达2000余吨,线上销售额突破50万元。
为了促进设施蔬菜的销售增长,玉都镇详细制定“倍增计划”。通过加强产销衔接、创新销售模式、提升品牌效应等措施,实现了年设施蔬菜销售量同比上年增长近1倍,棚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为增强竞争力,玉都镇还成立“玉都果蔬”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包装设计、质量标准和销售渠道,开通蔬菜专线,既确保设施蔬菜的供应稳定,又提高了销售效率。“以前拉到市场卖,辣椒每斤1.5元没人要,现在贴上‘玉都’商标能卖到2.8元,党员干部帮我们把菜变成了‘金疙瘩’。”移民新村菜农王浩聪感慨道。
“我们始终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冲在致富一线,用‘党旗红’守护‘蔬菜绿’。”玉都镇党委书记王小强表示。
如今的玉都镇,一座座银灰色大棚连成片,棚内菜苗郁郁葱葱,棚外党旗高高飘扬。在党建引领下,设施蔬菜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激活乡村活力的“绿色银行”,书写着黄土高原上书写产业振兴的新篇章。(记者 赵啸林 史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