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熹平石经》漫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17:04:00    

从战国至汉代,儒家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多有舛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藉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开始了,历时九年,至光和六年告成。因始于熹平年间,故被称作《熹平石经》。其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书丹者除蔡邕之外,还有堂溪典等人。石经刻成之后,立于都城洛阳太学门外(今洛阳城南二十里洛水南岸的朱圪垱村)。四十六方经石,正反两面皆刻,各“高一丈许,广四尺,骈罗相接”(杨龙骧《洛阳记》载朱超石与兄书),非常壮观。石经碑面无纵横界格,字体一律采用今文隶书,直下行文。故也被称为“一体石经”和“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刻成后,引起广泛响应,《后汉书·蔡邕传》云:“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足见当时的盛况。

从书法角度上讲,《熹平石经》是汉隶成熟期方正平整一路的典型。因是官方巨制,书丹者又是蔡邕等一流的国手,其结体方圆兼备,一丝不苟,刚柔相济,雍容典雅,点画布置匀称工稳,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极深至远。

《熹平石经》的刊刻,是政府对儒家经典的一次大规模校正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政府编辑出版活动,意义重要,影响深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桩文化盛事。

世纪90年代末,时年六旬的文汇报记者郑重先生为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和汪庆正副馆长特意聘请,撰写了《博物馆与收藏家》的传记。近年我去看望郑老,谈到我现阶段主要工作是整理和研究馆 藏《墓志铭》与《熹平石经》时,他请我聊聊《熹平石经》的鉴定方法。在此不揣浅陋,与大家分享工作心得。

要鉴定《熹平石经》,一是要认识用石,了解它的石质。石经为河南洛阳郊外邙山的青石所刻。二是要懂得字体,知道《熹平石经》是隶书所写。三是要懂得内容,知道其上所书为七部儒家经典。四是要懂得排列,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这七部儒家经典是刻在46块石碑之上,其字体大小统一,按竖排顺序刻写。现在如果得到《熹平石经》残石,往往是一小块,其文字从小块残石第一行顺读至第二或第三行,内容不连续。但《熹平石经》一列多少字大致固定或相同,据内容推断,可知是70字左右。

这是我通过比较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两件《熹平石经》,对其正反两面共四面文字内容排列得出的数据。之所以有“左右”差异,是因为在刻写《诗经》某篇时,会在每首段落后,加一个数字的注解。如上海博物馆藏《熹平石经·诗经》(藏品号3042)正面,是《小雅·正月》,在诗篇段落结尾,出现数字“其四”,这说明之前还有其一、其二的提示。还有,在整篇结束处,会有一个点(符号)表完结,故而造成字数在每行的差异。

上海博物馆藏《熹平石经·诗经》残石(藏品号3042)正面与背面

王国维对此有过专门的研究,他考证出石碑每面为35行,每行75字左右。曰“左右”,也应是遇见符号的缘故。不过,我与王国维所见残石不同,篇章不同,符号多少也有不同。王国维的75字结论,应是《熹平石经》一行最接近满文的数据。

另外,《熹平石经》史载为丈高。汉代一丈的高度,为今天2.31米至2.37米。上博馆藏中还有《熹平石经·周易》(藏品号3699),其残石10个字的长度为23厘米,如以75字计,则石经文字界面高度约为172厘米。文字上方及底部应有5—6厘米的空白,则石高182厘米左右;其宽度四尺,当在92厘米左右。

不过,至今我们仍不知道《熹平石经》上是否有雕刻瑞兽或螭龙盘绕的碑首或碑盖。若以汉代丈高为2.37米计,减去文字界面1.82米,剩余0.55米,应该就是碑首(或盖)和底座高度的总和。如果没有碑首和底座,那1.82米的高度,既不符合杨龙骧关于《熹平石经》为丈高的记载,石经的站立也极不稳当,更重要的是也不符合古代石碑的规制。

生于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命运十分坎坷。《熹平石经》刊刻完成不久,董卓焚毁洛阳城,太学也被波及。曹魏时期,在刊刻《三体石经》的同时,也对已出现缺损的《熹平石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和平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洛阳城陷入了长年战乱,石经再次遭受磨难。尤其是北魏时期,冯熙和常伯夫在担任洛州刺史期间,石经更是遭受了空前破坏。

杨龙骧《洛阳记》提到,石经被毁坏超过半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孝静帝时(东魏武定四年)曾经将《熹平石经》搬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在搬迁渡黄河的过程中,正值岸崩,不少石经就此沉没于黄河。

这一历史,读来让人心酸不已。只能期盼有朝一日科技进步,开展黄河水下考古,或能搜寻到《熹平石经》的下落。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