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冬认识以来,从最初的文学讨论到如今的朋友相伴,她的文字一直给我带来温暖和思考。这次读到她的新书《如何成为一只猫》,让我回想起我们之间许多关于猫的故事和交流。她对猫的热爱和理解,使我在生活中也多了一种细腻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虽然我们并非同代人,但她的个性没有年龄感,就像一只自由独立的猫,这也许是我们之间能够成为闺蜜的原因。我觉得我们都带有一点“猫的性格”,那种不被定义、不买账的精神,正如她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孙冬的《如何成为一只猫》是一部独特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猫的随笔集,更是一种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本书通过猫这个载体,融合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猫的存在在书中不仅是一个陪伴的角色,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反思。
《如何成为一只猫》,孙冬著,朱蕊绘,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猫的独特性与观察者的身份
孙冬的作品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猫的存在意义,她用一种近乎“猫学家”的身份去观察和理解猫的行为。这种视角不同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试图通过猫的行为来反观人类的生活状态。尼采曾在他的“哭马”故事中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切同情,他看到了马的脆弱,而孙冬则从猫的独立性中看到了某种生命的韧性和自由。这种观察和思考,使得书中的猫不仅仅是一只宠物,而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处境的镜像。
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中提到,动物不是劣等或次要的存在,而是与人类共存于这个世界的不同“集体机器”。孙冬在书中提到,“如何成为一只猫”,并不是为了让人真正变成猫,而是去学习猫的独立、自由和从容。“猫的遗世独立是纯粹精神的”,她的思考超越了人类对猫的驯养和控制,去探讨一种去中心化的共生关系。诚然,猫一方面作为客观陪伴,给予了我们疗愈,与此同时猫自身的存在也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参考,“从理性固化的关系和知识结构里破茧而出”“摆脱过度活跃和烦躁不安”“用否定性的停顿去体味生活和滋养自己”,在这个意义上,猫成了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人类在追求控制和秩序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某种自然的节奏和随性?
通过对猫的“减动”“液化”等特征的观察,孙冬提出了一个非常禅意的概念,即通过“猫禅修”来实现生活中的放松和接纳。“减动和减速是猫禅修的第一步”,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现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反思——如何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中找到一种缓慢的生活态度。这让人想起了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观念,他强调直觉和时间流动的感知,而猫的从容和自在,正是一种对时间的非线性理解的体现。
在《禅修猫和我们时代的躁郁症》中,孙冬细致分析了猫的行为与人类心理健康的关系。她指出,猫的“液化”状态,即能够在任何环境中自如地适应和游走,正是人类在面对现代生活压力时所需要学习的一种生存技能。这种“液化”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柔软,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弹性,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和可能性。
猫作为社会镜像的隐喻
在孙冬的叙述中,猫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更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复杂关系的隐喻。她指出,猫的存在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边界以及亲密关系。这种思考有助于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深层心理机制。她认为,猫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抗焦虑”的存在,这与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客体”概念非常相似。温尼科特认为,过渡客体(如玩偶、毯子)能够帮助个体在焦虑时找到情感的寄托,猫作为这种情感对象,不仅能够舒缓个体的情绪,还能够帮助人们在孤独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意识到,孙冬的这种思考和我自己对猫的体验是相通的。我养了两只猫,一只白猫和一只三花猫。三花非常大胆、亲人,几乎是“社交牛逼症”;而小白却极为胆小,每天有16个小时都躲在窗帘后面,像一只惊弓之鸟。两只猫面对的是同一个房间和同一个主人,但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让我意识到,我对小白的特别喜爱,其实正是因为在它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爱一样东西无非是在它身上或希望在它身上发现自己。”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小白的胆小和不安,某种程度上正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映射。尽管外表平静,但我内心也总是处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习惯性地蜷缩和防御。看到小白,我才明白,也许我一直喜欢白猫,是因为它让我正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恐惧。
孙冬的书写风格在这部作品里彰显得尤为突出,她善于跨越文体界限,在随笔中自然地引入哲学、心理学的概念,同时保持语言的流畅和简洁。她通过讲述猫的故事,探索现代社会中我们所面对的焦虑与孤独,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让人感到既亲切又深刻。
孙冬还提到,“要理解一只猫,你需要和猫赤裸相见。”这种相见并不是单纯的投射,而是一种深刻的共鸣。对于现代社会的“社畜”们来说,猫那种独立、不服从、拒绝被过度操控的特性,成为了他们在职场压力和社会规范下的一种心理出口。在这一点上,齐格蒙·鲍曼的“流动现代性”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是流动的、不确定的,猫的“流动性”和“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对抗这种社会流动性焦虑的象征。
人与猫的共生关系与伦理思考
在孙冬的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是关于动物权利和生态伦理的讨论。她通过对猫的描绘,呼吁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特别是在现代城市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猫、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她指出,猫作为一种“悬置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是家人,又是独立的个体,这种特殊的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用的悖论”:猫既不服务于人类,却又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德勒兹的差异观为理解孙冬对动物的思考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勒兹认为,差异不是偏离,而是本身的价值,动物作为人类之外的存在,不应当被视为一种“劣等”的状态,而是具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这种观念体现在孙冬对“思考动物是一种极端的道德责任”的论述中。她通过描绘猫的特质,提出了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的生活态度,这不仅仅是对猫的喜爱,更是一种生态伦理的实践。
在《猫生艰难》中,孙冬探讨了如何定义“恶”,并将其与人类世界中的行为联系起来。她指出,对待猫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对待弱小、无助个体的态度。猫的特殊性——即它们不完全符合宠物与野生动物的简单分类——让我们在面对它们时,不得不反思人类对于“他者”的理解与宽容。她提到,“怎样对待猫咪,似乎与我们的潜意识有关。”这种潜意识的投射,让我们看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连接。在《进入哲学的猫》中,孙冬借由猫罗列了人类有史以来对于如何看待动物的心理历程,从古罗马神话到基督教,从蒙田到阿甘本,如何思考动物也意味着如何面对我们自身。
总而言之,孙冬的《如何成为一只猫》不仅仅是一部随笔集,更是一种通过猫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世界的尝试。在她的笔下,猫既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也是人类社会的隐喻。通过与猫的相处,她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困惑:人类的焦虑、孤独、对秩序的渴望与对自由的追求。正如罗兰·巴特所言,阅读是一种探索,而在《如何成为一只猫》中,读者得以通过猫的视角,探索人类的情感与社会的复杂性。
猫是一种桥梁,连接着人类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现实与心灵。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试着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一种更加和谐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孙冬想要传达的:从猫的独特性中,我们学习到如何接受自我、接纳他人,最终找到一种内外平衡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