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AI当“监工” 算法筛药当“军师”
——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二)
4月28日,在石家庄四药集团312车间,智能化的生产线高速运转。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冯依凡摄
近日,在石家庄四药集团312车间,直立式软包装大容量注射液产线以每分钟400瓶的速度运行。一瓶瓶注射液“跑”进“暗室”,闪光灯快速闪烁。
为何要给注射液拍照?其实,这是灯检环节,“暗室”是AI灯检机。
每一瓶注射液都要历经配液、灌封、灭菌、灯检、包装等严格工序。其中,灯检堪称生产线上的“安全卫士”,肩负着检验产品有无异物、外观是否存在缺陷等重任。
“过去,灯检全靠大量经验丰富的灯检工肉眼观察,不仅效率低、人力成本高,而且检测效果参差不齐。”石四药第二制造中心副总经理魏蓬介绍。
如今,注射液经过AI灯检机的扫描,不合格产品便会被自动剔除,灯检准确率超99.9%。几名灯检工只需在距“暗室”出口2米处抽样检查。
这一巨大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在于石四药引进的“火眼金睛”——视觉AI技术。通过将AI技术深度融入灯检流程,石四药利用AI灯检机对注射液进行智能识别检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培养一名合格的灯检工绝非易事,不仅要经历培训考试、技能实操,还需老师傅“传帮带”,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如今,通过向视觉AI模型输入专业知识和海量数据,经反复训练,便能快速形成符合检验标准的AI模型。在实际工作中,视觉AI技术借助灯检机摄像头,持续积累经验、深度学习,检测准确率不断提升。
“以前没有AI灯检机,我们在暗室里,以白纸为背景,用强光源逐瓶照射检测。”灯检工边岩回忆道,那时的工作强度很大,全靠眼睛反应,长时间作业极易产生视觉疲劳,难以始终保持高度专注。
现在,有了视觉AI技术加持,灯检工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只需对合格产品进行抽检即可。
“同样的产能,如果过去需要100名灯检工,如今只需20名即可。”魏蓬说,以往依靠人工肉眼检测,每人每分钟仅能检测十几瓶;如今,有了视觉AI技术助力,再辅以少量灯检工复核,最快可达每分钟400瓶,生产流程更加连贯了。
以数字化、自动化为基石,石四药312车间在视觉AI技术护航下,实现了生产与检测速度完美匹配。目前,该车间日产能已突破200万瓶,彰显出AI赋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
如果说视觉AI技术为石四药的生产线装上了“火眼金睛”,那么在药物研发领域,AI则是精准洞察的“最强大脑”,正重塑着创新药研发的底层逻辑。
在石四药药物研究院,几台默默运转的电脑成为科研战场上的“超级武器”。研究员输入指令,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不断变化,这是AI辅助药物筛选平台在自动为创新药的研发筛选需要的数据。
“我们研发的一款治疗慢性肾病的创新药,就利用了AI辅助药物筛选平台。”石四药药物研究院创新部副部长李媛介绍,该平台不仅解析了靶点可药性,还完成化合物的智能筛选与优化,推动这款药物顺利进入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验证阶段,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AI辅助药物筛选平台,是2022年李媛带领同事们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引入AI技术,自主研发出的一款AI平台。如今,AI辅助药物筛选平台已经运用到了创新药研发的各个方面,成为石四药药物研究院的“最强大脑”。
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件难度很大、失败率非常高的工作。
“过去研发新药如同在迷雾中航行,我们研发一款药物曾耗费了8年时间。这期间,团队多次面临方向迷失与信心崩塌。”李媛说,在传统药物研制的早期筛选过程中,只能依靠研究员的经验,从海量的化合物中,寻找适合开发成药品的化合物,一次次筛选、实验,反复尝试,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可能需要四五年、花费上千万元。
有了AI辅助药物筛选平台,在开发这款治疗慢性肾病的小分子靶向抑制剂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时,从靶点确定到化合物的筛选优化,一年半就完成了,研发成本也压缩至500万元,实现了效率与成本的双重突破。“更重要的是,让团队重拾探索未知的底气。”李媛说。
目前,AI辅助药物筛选平台已在癫痫、糖尿病、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研发中初显成效。谈及未来,李媛透露:“我们将持续升级AI模型与数据库,构建更精准的预测体系。同时推动AI技术向临床试验阶段延伸,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智能通路。”
在石四药,AI技术运用到了企业运行的各个领域。产供销智能协同系统解决了编排生产工作琐碎繁杂的痛点,生产执行系统使药品批次记录由纸质转为数字化成为可能,订单管理系统和物流运输系统能形成一个完整订单交付闭环……这些AI应用模块相互联动,如同精密齿轮,共同驱动企业向智能化转型。
一个个AI技术的应用,像一片片拼图,为石四药搭建起一张完整的智能AI版图。石四药正借AI之力,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智能快车道”。(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冯依凡 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