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尔沁沙地锁边区的“绿色突围”——兴安盟以“灭黄、治白、增绿”三大行动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23:25:00    

料峭春风掠过科尔沁沙地。在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浩力宝嘎查榛子项目基地内,专业团队操控着测绘仪精准定位,农牧民正忙着平整地块、运输物料,为接下来的沙地治理工作做准备。


工人将设置沙障所需的芦苇卸车


百里之外的突泉县学田乡西沟村森林抚育现场,三十余名森林抚育员化身“树木医生”,手持镰刀,进行割灌、摆放和清林等作业。

眼下,兴安盟各地正抢抓春季造林这一黄金时机,紧锣密鼓地督促各施工单位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在气候条件适宜的第一时间启动施工,力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今年,兴安盟将持续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以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和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岭南林草过渡带综合治理等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灭黄、治白、增绿”三大行动,计划力争用半年时间完成沙地治理52.2万亩、林草生态建设64.32万亩。


群众为沙地增添新绿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三大标志性战役”号召后。兴安盟闻令而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科尔沁沙地“灭黄、治白、增绿”三大行动,围绕新能源治沙、科学治沙、群众治沙、社会治沙、效益治沙协同治理模式,将六个旗县市分为核心攻坚区、协同推进区、巩固拓展区,采取分类施策,并在核心攻坚区以霍林河为轴,划分南部核心治理带、北部重点治理带进行重点攻坚。

至此,一场以“三区六地分区施策、一轴两带重点攻坚”为布局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在岭上兴安开启了“倍速”行进模式。

截至目前,兴安盟围绕科尔沁沙地治理的重点、难点加速推进,全盟沙地由2020年的503万亩减少至目前的357万亩,三分之一沙地已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2024年,兴安盟治理沙地47.2万亩,完成年度任务107%。彻底歼灭5.9万亩裸露沙地,实现全域无黄。

“兴安速度”的背后,是多重力量交织迸发的治理图景:有党政领导的靠前指挥、全面部署,有各地各部门雷厉风行、快马加鞭的全力行动,更是上下同欲、齐心治沙的全民行动和科学理念和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


政策创新激活治沙动能

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集体治沙……兴安盟号召全民参与治沙,共同奔赴“绿色约定”。

2024年春季,在科右中旗“南三苏木”好腰苏木镇花灯嘎查“半流动”沙丘地带,1200余名干部群众在千余亩裸露沙地上整理地段、打点挖穴、运输苗木、设置沙障。


群众参与植树热情高涨


沙地变战场 群众成主力


“以工代赈+多重补贴”构建全民治沙激励机制。从去年开始,兴安盟以科尔沁沙地治理实施片区为重点,鼓励引导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嘎查集体治沙、联合体治沙等有偿劳动的方式承担防沙治沙任务,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截至目前,兴安盟共发放劳务费544.45万元,累计雇用当地群众铲车、植树机、四轮车等机械3551台班次,共有2.7万人次农牧民参与。


变“人海战术”为机械“上阵”


从手抬肩扛、人工挖坑种树,到新机械、新品种、新举措植树种草。兴安盟与黄沙的“硬磕较量”有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有着尊重科学、持续创新的实践。


一拨拨人力、机械进驻沙地


无人机运输,几十秒就将苗木和工具送至50度以上的陡坡,替代人工实现阶梯式蓄送水;稻草固沙机,一天作业面积达到200多亩,降低了治沙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由蒙草集团自主研发的综合生态指挥车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智能化系统分析,生成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成为治沙“利器”。


“以水定绿”统筹三行动

生态产业民生同频共振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好腰苏木镇牧民满都拉看来,昔日“黄沙遮天日、牛羊无草食”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牛羊的“美食天堂”。

2022年,在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的协调支持下,16名科技帮扶人员组团来到科右中旗,通过实地调研科尔沁沙地治理和草牧业发展情况,加力推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服务科尔沁沙地治理,把防沙治沙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们目前正致力于旱作雨养饲草种类的筛选,以及提高优质饲草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中央组团式帮扶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组长王显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特派团在科右中旗共开展实地考察110余次,引进改良新品种10个,指导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推广紫花苜蓿与饲草燕麦水肥一体化技术7800亩。

“实践表明,防沙治沙必须多管齐下,全要素治理。”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科科长周振宇告诉记者,2025年,兴安盟将把“三北”工程与“节水行动”“就业行动”深度结合,坚持“以水定绿”,严格执行规划水资源论证,优先选用节水耐旱型乡土植物,采取灌溉高效节水及雨季林草生态建设等模式,促进生态节水。同时,通过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劳务合作社等方式,吸纳农牧民参与“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增加本地区农牧民工资性收入,达到护生态、兴产业、富百姓的“三效益”。



记者:周新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