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版》指出,我国居民肥胖率呈逐渐递增趋势,若不得到遏制,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70.5%。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专家提醒,肥胖和超重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的体重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一、体重与冠心病的关系
1.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越高,冠心病发病率就越高,特别是腹部肥胖(腰围增大)与内脏脂肪堆积密切相关,会促进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体重管理对冠心病患者的益处
①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减轻体重可改善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减少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
②改善心脏功能:适度减重可减轻心脏负荷,提高运动耐量。
③减少药物依赖:部分患者通过体重管理可减少降压药、降糖药的使用剂量。
二、冠心病患者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一)设定合理的减重目标
对于大多数超重及轻度肥胖患者可设定3-6个月内减重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建议定期对减重效果及代谢指标进行评估。
(二)饮食管理
1.控制总热量:根据自身情况在保证基础代谢的需求上制订个性化的能量摄入计划,每周减重0.5-1 kg。
2.优化饮食结构:
①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的摄入。
②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优质蛋白(鱼类、豆类、低脂乳制品)。
③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如动物油脂、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等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④减少精制糖如含糖饮料及甜品等及食用盐的摄入,每日摄入盐小于5g(建议使用限盐勺)。
3.运动干预:安全有效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周≥150分钟(每次30分钟,5天/周)。抗阻训练:每周2-3次,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会通过以下生理反应提示达到理想强度:
①呼吸节奏加快但不急促,仍能保持完整语句的对话能力;
②持续运动约10分钟后开始出现细密汗珠;
③肌肉产生适度紧绷感但不影响动作协调性。
注意事项:
①冠心病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制订运动计划,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
②运动时监测心率:计算最大心率的通用公式为:最大心率(次/分钟)= 220-年龄(目标心率建议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
③运动时若出现胸闷、眩晕或持续喘息,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检查。
4.行为干预与心理支持
注意事项:
①记录饮食和运动:通过日记或App追踪习惯,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②寻求专业指导:营养师、心脏康复团队可提供个性化方案。
③心理调适: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避免因减重压力导致情绪波动,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
体重管理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核心措施之一,吃动平衡是管理与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科学管理体重是冠心病患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饮食、合理运动、行为调整等综合措施,患者可有效改善心血管健康。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长期坚持,实现“科学体重,健康心脏”的目标。
(马丹丹 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