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七旬老人骨转移,儿子基因检测逃过一劫!前列腺癌早筛真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9:00    

76岁的陈先生因排尿困难确诊前列腺癌,术后不到两年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肺、骨骼。基因检测揭示他携带可遗传的BRCA致病突变。其子陈先生得知风险后,从40岁起坚持每年PSA筛查,49岁时PSA值从3.7ng/ml异常跃升至5.8ng/ml,经多参数磁共振精准定位穿刺确诊早期癌变,最终通过机器人手术根治——这个真实案例揭示了遗传性前列腺癌的凶险性,更凸显了早筛如何逆转生死。

前列腺癌已成为全球男性发病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GLOBOCAN)2020年数据显示,其占男性新发癌症的14.1%,仅次于肺癌。中国抗癌协会统计显示,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以每年7.2%的速度攀升,预计2030年新发病例将突破23.7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陈东副主任医师指出:“中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仅53.8%,而美国高达98.9%。核心差距在于早期诊断率——美国90%患者确诊时为早期,我国则多数发现即中晚期。”

三大高危因素年龄、基因与职业习惯

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交织。年龄是首要高危因素,60岁以上男性风险呈指数级增长。陈东在直播中展示的数据触目惊心:尸检研究表明,8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潜伏癌比例高达40%。遗传因素则如暗藏的炸弹,约40%-50%的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携带胚系BRCA突变的男性,前列腺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9倍。”陈东强调,这类人群需将筛查提前至40岁。

职业暴露同样不容忽视。长期久坐的办公室白领、职业司机及自行车运动员,因前列腺持续受压充血,炎症风险显著增加。“慢性炎症就像癌变的温床。”陈东解释,“从炎症增生到上皮内瘤变,最终发展为癌,这是多因素作用的漫长过程。”

猴兔龟分层早筛突破无症状困局

前列腺癌的隐匿性使其成为“沉默杀手”。“早期患者往往毫无症状,等出现排尿困难或骨痛时,多已晚期。”陈东用“猴兔龟”理论生动阐释危险分层:高危如“猴”,癌细胞活跃易转移,必须立即干预;中危似“兔”,进展不确定需密切监控;低危若“龟”,发展缓慢可主动监测。数据显示,早期患者治愈率超90%,一旦转移生存期骤降至4-5年。

筛查是破局关键。陈东反复强调“一根手指+一管血”防线:直肠指检可触及腺体质地异常,PSA血液检测(仅50元)能初筛风险人群。但需注意PSA的“灰区现象”——4-10ng/ml值域既可能提示癌变,也可能源于炎症。“此时需多参数磁共振精准定位,最终由穿刺活检确诊。”陈东特别澄清认知误区,“现代静脉麻醉联合局部浸润技术,可使患者在无痛睡眠中完成穿刺,针道转移概率更低于0.1%。”

精准干预从机器人手术到遗传防控

治疗策略因“猴兔龟”分层而异。低危患者可主动监测,但需每半年复查PSA,每年重复穿刺评估进展;中高危患者则需积极干预。陈东团队开展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能在毫米级精度下切除肿瘤并保留性神经。“便骨转移也非绝境。”他介绍最新进展,“5处以下的寡转移患者,经手术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氯化镭核素治疗等综合手段,10年生存率可达35%。”

家族防控是另一战场。陈姓家族的诊疗经历成为典型范例:先证者儿子通过基因检测发现遗传突变后,严格遵循“40岁起年检PSA”的方案,最终在癌变萌芽阶段实施根治。“建议所有患者亲属进行遗传咨询。发现胚系突变需告知三代血亲,突变携带者务必按推荐年龄启动筛查。”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前列腺癌防控已成公共卫生重要议题。长三角地区因筛查普及,发病率已显著高于广东。“专业的事交给医生,公众只需牢记两点:年过60必查PSA,家族病史莫隐瞒。”陈东的呼吁简单有力,这一管血抽与不抽,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