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里的钩针上下翻飞,儿童研学课堂飘出扎染的靛蓝,银发学员的太极拳刚柔并济……走进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金都花园社区,乐学书院俨然成了最聚人气的“文化百宝箱”。这里正用文化的力量编织着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
社区文化的“能量站”
金都花园社区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发力文化书院建设,携手职业院校、民办培训学校教师,以及居民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共建单位、自治共同体单位等,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约500平方米闲置用房,打造了集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非遗工坊、研学课堂、小修小补驿站等一体化综合性文化阵地,形成强大的文化服务能力。
“在这里,居民可以在图书室中畅游书海,汲取知识;在非遗工坊学习钩织技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研学课堂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居民蒋女士说。
乐学书院自建成以来,已开展各类活动120余场,内容涵盖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多个领域,惠及居民5000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还为居民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搭台的老幼同乐堂
乐学书院聚焦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开展精准化、项目化服务,力求让每一名居民都能在书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金都花园社区老年大学成为居民的“精神乐园”,每年开设两学期课程,设置葫芦丝、舞蹈、八段锦、编织绳、柔力球、太极拳、书法、绘画等12个班次,从周一至周五正常授课。钩织、编绳课由社区手工达人授课,其他课程则邀请社区退休居民、文艺爱好者、书法绘画老师担任讲师。同时,社区还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基础教育与艺术学院合作,开设电钢琴、绘画课程,让居民走进大学课堂,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这里,居民不仅能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社区为辖区未成年人打造的研学实践课堂同样精彩,几乎每周都有课程安排,只要家长提出需求,社区便会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有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研学课程,如油纸伞制作、植物拓染、扎染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在节假日和传统文化节日,还会开展相应的研学课程,如学雷锋日引导孩子们传承雷锋精神,植树节让孩子们树立环保意识。这些课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平台,也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创造了机会,实现了社区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文化书院点亮社区生活
金都花园社区依托大学生实践基地、青少年研学实践阵地等平台,大力推进“一老一小”友好环境建设,将“一老一小”“共成长、同幸福”的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社区通过服务陪伴、活动互动、混龄搭子等方式,加强“一老一小”之间的联系。社区积极引入第三方资源,开展红色教育、与子乐学等“老幼融合”主题活动50余场次,累计服务老幼居民达1700余人次。在这些活动中,老年人发挥经验优势,传授知识和技艺,孩子们充满活力,为社区带来朝气。活动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社区中得以传承和弘扬,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此外,社区还组织暑假公益自习室等志愿服务活动,挖掘“公益岗”能人巧匠,设置“爱心衣角”,为居民提供修修补补志愿服务,组织辖区党员、居民、大学生参与文明创建。
金都花园社区乐学书院的建设将持续推进、不断完善。社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文化书院的功能和服务内容,与更多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合作,引入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服务项目,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薪火”相传处,文化暖人心
走进如今的金都花园社区,乐学书院就像一个持续升级的“文化百宝箱”。四宝山街道玩转资源拼图——把闲置房变成非遗工坊,让退休教师化身银发导师,请修鞋匠进驻“爱心衣角”。这里既有老年大学里葫芦丝与太极拳的晨昏交响,也有儿童研学课上扎染布里绽放的二十四节气;既能看见大学生手把手教老人玩转智能手机,也能遇见祖孙搭档制作油纸伞的温暖画面。这种精准到年龄层的“文化定制”,让3岁稚子到80老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按钮。
当这些鲜活实践升华为淄博高新区的“薪火文化书院”品牌,一场更宏大的文化实验正在铺展。政府搭台整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资源长链,像拼乐高般构建起“全龄学习生态圈”:职业院校老师带着电钢琴课走进社区课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把老手艺变成新课程,大学生志愿者与银发族结成“学习搭子”。这种让文化基因在代际间自然流转的巧思,不仅复活了老手艺、孵化了新兴趣,更让“陌邻”变“睦邻”,把社区锻造成有温度的生活共同体。
如今,“薪火”既寓意着传统文化的代际相传,也象征着治理创新的星火燎原。当钩针线团与智能课堂共舞,当书法墨香与儿童欢笑交融,淄博高新区文化书院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概念,成为基层治理的柔性引擎,这些生动注脚,正为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写下最鲜活的文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