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杰 通讯员 王乐)为深化“任务型学习”学科教学研究实践,探寻科学规范的任务设计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4月10日,西安市未央区枣园小学开展了第四次学科大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聚焦教学中“基础任务与挑战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以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为核心目标,通过不同学科微课展示及深度研讨,探索用挑战任务来驱动课堂中学生思维进阶的实践路径。
语文高语组组长陈亮老师精心组织。陈玲玲老师以六年级下册第14课《学弈》为例。陈老师精心备课,立足单元整体搭建三大任务链环环相扣。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落实字词、难点句子的理解、文中“之”的意思等基础性任务。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挑战性任务则选择与《学弈》主旨与结构相似的小古文,迁移学习,扎实落实学科素养。
微课展示后,语文组老师细琢任务细节。老师们围绕“基础性任务”“挑战性任务”设计,对课例进行评课议课。语文的根基如磐石不可移,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等基础在创新中亦要坚守。语文组研讨展现出对任务型学习的深入思考。
数学组数学组在组长张晓荣老师的主持下开展活动。杨敏老师微课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从提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到运用测量、剪拼、折拼等多种方法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内容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课程不仅详细展示了多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常规操作方法,还适当提及几何推理思路,既满足基础学习需求,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了思维,知识容量把控恰到好处。微课中杨老师通过巧妙提问,如“如何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之和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利用动画、实物操作等直观手段展示三角形内角拼合过程,将抽象知识直观化,让学生轻松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原理。基础性任务与挑战性任务有效落实。
在随后的听课评课环节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大家围绕基于任务驱动,优化课堂教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教师们明确了任务如何整合优化呈现,巧设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英语组围绕本次主题“基础任务与挑战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展开。活动开始,张露老师带来了《Unit3 Learning better PartB》的精彩微课展示。课堂上,张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在关键的输出环节,通过巧妙的分层任务设计,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搭建了个性化学习的桥梁。一方面,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基础任务中夯实基础,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深度学习的通道,激发他们挑战自我的热情,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微课展示后,英语组的老师们深入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从基础任务设计要点出发,探讨如何让任务更具趣味性与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挑战任务设计维度上,思考如何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挖掘更多的拓展方向;同时,针对课堂实施策略,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共同探索更高效的任务执行方式。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新的灵感与思路不断涌现。
综合综合组由组长韩雨桐老师主持教研。王睿华老师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六年级音乐课《我的家在日喀则》。课堂上,王老师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融入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们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
随后,姬小娟老师进行说课。她深入剖析教材,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过程的设计到教学反思的阐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让我们对《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课后,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老师们各抒己见,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音乐课的进阶目标应巧妙设计,为教学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研活动最后,各学科教研组长和跟组行政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思课堂中角色转型、内容转化。教师应从“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赋能者”,让任务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脚手架。让静态知识在动态实践中焕发生机。
希望大家能把这种认真磨课的劲头落实到常态课中,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本次学科大教研活动,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启程。是一次课例设计的成果展示,更是一场关于任务型学习的探讨。本次教研活动从不同学科微课展示里的智慧碰撞,到深度研讨中的思维交融,“基础任务与挑战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不再是抽象概念,正逐步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