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秋时节,呼伦贝尔大草原铺展鎏金画卷,大兴安岭林海浸染斑斓色彩,在这满载收获与敬意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
从城镇校园的智慧课堂到边境牧区的马背教室,从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到教育创新的勇毅探索,教育工作者以粉笔为犁,在知识的田野上播撒希望;以师爱为炬,在成长的征途上照亮前路;汇聚团队合力,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携手前行。他们的身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呼伦贝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脊梁。
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报道,向躬耕于北疆沃土的教育工作者们致以最诚挚的礼赞。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动人故事,感受新时代师者的担当与情怀,在字里行间读懂教育的温度,让尊师重教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扎根生长。
在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班主任,她将琐碎日常化为育人契机,用爱与责任编织学生的青春经纬。她是范亚苹,一位在初中教育一线坚守二十余载的人民教师。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获评“先进班集体”“优秀少先队红旗中队”等称号,个人也斩获“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教师”“博雅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教育细节的执着追求。
以爱润心
做成长路上的“摆渡人”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范亚苹始终将这句话践行在点滴行动中。她化身心灵导师,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学生点亮希望之光。
班上的刘同学是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她一度成绩下滑、情绪低落。得知情况后,范亚苹登门家访,与她的姑姑和亲属深入沟通,并私下找到她的两个好友,嘱托她们多陪伴、多开导。在学校里,范亚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她谈心,倾听她的烦恼,还推荐她加入学生会、进入学校广播站。
渐渐地,校园里多了刘同学忙碌的身影:学生会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广播站里,她自信大方。如今,那个眼神无光的女孩重新绽放笑容,校园广播里回荡着她充满激情的声音——这份转变,正是范亚苹用爱心创造的温暖奇迹。
以责育人
当班级管理的“掌舵者”
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班主任,范亚苹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她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精心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范亚苹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视为己任。她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选出心目中的班干部,并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指导他们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处理班级事务。在范亚苹的引导下,班干部们各尽其责,班级管理井然有序。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范亚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在校园艺术节上,她带领学生精心策划节目;在运动会上,她为参赛学生加油助威;在“校园绿色出行”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中,她组织学生成立学科项目小组······这些活动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班级的凝聚力在协作中越来越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悄然生长。
以德铸魂
成言传身教的“引路人”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范亚苹深知,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她的人格、学识和举手投足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工作中,她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范亚苹便每天早早到校;看到地面有废弃物,她会默默捡起;发现学生课桌上书籍杂乱,她会悄悄帮忙整理;大课间,她和学生一起活动;大扫除,她与学生并肩劳动······这份以身作则,悄悄唤醒了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生活中,范亚苹对学生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学生生病受伤,她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学生宋同学中午独自在家做饭时,手指被切伤,露出骨头,情急之下他打电话给范亚苹,她立刻打车赶到宋同学家,将他送往医院。缝合伤口时,送同学疼痛难忍,范亚苹紧紧抱着他,轻声鼓励。处理完伤口,她又将学生安全送回家,反复叮嘱注意事项,防止伤口感染。事后,范亚苹还利用课余时间多次询问病情,直到宋同学痊愈。
宋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范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不!比妈妈还要亲!”在额尔古纳市第三中学,学生们常亲切地喊她“范妈”,这声呼唤里,藏着学生对范亚苹最深的依赖与信任,也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教育的道路上,范亚苹始终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奉献诠释着教育的真谛,用行动书写着一名优秀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引领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驶向成长的彼岸,托举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 END —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庄嘉慧
美编:边赛
主编:何凯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