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桥东区新五一广场上,威风锣鼓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云霄。
身着表演服的张凤英,指挥着队员进行着精彩表演。
今年74岁的张凤英是经开区威风锣鼓队队长,她与锣鼓的缘分始于学生时代。“鼓声一响,我整个人充满力量。只要有时间,我就拿起鼓槌练习。”张凤英回忆道。
年轻时的张凤英梳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人们都叫她“张大辫”。在锣鼓队表演时,留着长辫的张凤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2月,张凤英正在清水河边和队员练习打鼓时,一位年轻女子向她走来。“这照片里留着大辫,穿着演出服的人是您吗?”“是啊,怎么了?”“哎呀,可算找到您啦,十年前我妈在展览馆附近看过您的表演,印象深刻,逢年过节总说起您。后来母亲腿脚不好,也不怎么出门,她一直念叨着想再看看您打鼓。”经过聊天,张凤英才知道,这名女子姓李,已在市区寻找她半年之久,为的就是完成母亲的心愿。
李女士的孝心,让张凤英感动。2月9日,张凤英组织锣鼓队70多人到老人楼下演出,为老人表演了威风锣鼓和扭秧歌。老人看到表演后,激动得热泪盈眶。
“威风锣鼓素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闻名。击鼓时,幅度要大,动作要大。击打时,手腕放松,握槌力度适中。”张凤英说,打鼓看似简单,其实里边的演奏技巧也很多,想要打好,必须多练习。
1989年,张凤英牵头组建了一支锣鼓队,主要以打鼓为主。锣鼓队成立初期,没有经费、设备不足、队员水平参差不齐,张凤英自费购置设备,耐心指导每一位队员。
当时条件差,每天一大早,张凤英骑着自行车,驮着两个鼓到清水河边训练,队员们劲头十足。
“那会儿,我们对打鼓已到了痴迷地步,闲暇时,两个手不断重复打鼓动作,在家就拿着擀面杖和枕头练。”张凤英说,枕头里的荞麦皮都被打成了碎渣渣。
2012年6月份,经上海《金色年代》杂志社推荐,张凤英带领锣鼓队队员到韩国庆州市进行文化交流。当得知可以去韩国演出时,大家无比激动。在去韩国的游轮上,大家兴奋地排练起来,游客们纷纷与他们合影。在“韩中老年友好交流活动”中,当威风锣鼓欢快热烈地表演时,时任庆州市长的崔良植也上台跟着队员们扭了起来,韩国演员们也都跑上台,一块儿跳了起来,场面非常“壮观”。活动结束后,崔良植还为张凤英他们颁发了“韩中老年友好交流活动”证书。
2018年,张凤英有幸得到太原锣鼓(国家级)传承人韩起祥的指导,张凤英掌握的打鼓曲目变得丰富起来,技艺也有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年,在经开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威风锣鼓队有了统一的服装、道具,队伍还逐渐壮大,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二百多人。他们的表演不仅在我市广受欢迎,还多次受邀到周边省市演出,还在一些文艺汇演中拿到诸多奖项。
2024年,威风锣鼓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排列队伍、现场指导……如今,74岁的张凤英依然活跃在锣鼓队的第一线。她说:“打鼓让我感到年轻,也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记者 吕慧
编辑:帆帆
来源:河山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