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2日电 题:赤峰敖汉旗:蓝莓“小浆果”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作者 叶剑南
近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青山村高标准智慧设施农业示范园里热闹非凡,35栋现代化暖棚整齐排列,棚内3万余株蓝莓树硕果累累,50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摘今年首茬成熟的蓝莓,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谁能想到,曾经的烂尾棚区,如今已变身成为当地的“致富棚”,敖汉蓝莓更是强势“出圈”,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科技赋能,小蓝莓“住”进智慧大棚
敖汉旗地处北方,昼夜温差大,为蓝莓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2022年,敖汉旗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精准招商引智,投资2000余万元,盘活青山村200亩烂尾棚区,精心打造了高标准智慧设施农业蓝莓示范园。
走进示范园内,智能化设备随处可见。农业气象环境监测、棚区生产调度、无线日光温室环境监测等控制系统一应俱全。棚区负责人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实现水肥精准滴注,卷膜、控温、控湿也全部智能化。
“园区采用基质盆栽技术,搭配RO反渗透供水技术,保证了水源纯净无污染;利用雄蜂授粉技术,让蓝莓在自然的环境中孕育,实现果品有机化。数字化智能温控设备自动控制每个棚区温度,智能监控系统全方位监测蓝莓生长情况,全程冷链运输设备确保蓝莓能直达高端商超。”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党委书记徐国东介绍,“通过这一系列智慧化、精细化种植手段,我们不仅实现了蓝莓苗周年化生产,还大大提升了蓝莓的品质和产量。”
今年示范园内培育的新果苗长势喜人。据了解,目前示范园里的蓝莓树平均每株可产优质蓝莓3斤以上,优质蓝莓结果可达10万斤以上,年产值超500万元。待到盛果期,预计平均每株可产优质蓝莓7斤左右,年新增优质蓝莓生产能力可达20万斤左右,年产值将超千万元。
新鲜直达,优质蓝莓畅销京津圈
三、四月份,正值蓝莓盛果期,园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采摘蓝莓,每天都能采摘1000斤左右的蓝莓。这些新鲜采摘的蓝莓,经过打冷、分拣、装车第一时间发往北京新发地、河北高碑店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短短6个小时左右,敖汉蓝莓就能跨越数百公里,端上大城市市民的餐桌,让消费者品尝到来自内蒙古的新鲜美味。
“咱们敖汉的蓝莓果实饱满、甜度高,口感特别好,深受市场青睐。每天都有不少订单,销售根本不用愁。”示范园技术员邹吉超笑着说。
为了保证蓝莓的新鲜度和品质,示范园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把控体系。从采摘、分拣到包装、运输,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每一颗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蓝莓都新鲜、美味。
如今,敖汉蓝莓凭借良好的品质,已成功打开了北京、河北等城市的市场,成为当地水果店、超市的热门商品,同时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真正实现了“小浆果闯大市场”。
采摘热潮,蓝莓采摘成踏青新宠
清明假期,正是踏青好时节。蓝莓采摘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客们穿梭其间,提着小篮,精心挑选成熟的果实,体验亲手采摘的快乐。“我是赤峰市区的,周末假期出来走走,带着孩子认识下蓝莓树,体验下采摘乐趣,还能品尝新鲜的蓝莓,真是一举多得。”正在采摘的李先生笑着说。不少周边游客趁着假期,全家出动,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增进了亲情交流。
踏青采摘蓝莓,已成为当地热门休闲活动之一,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也为农业观光增添活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每到蓝莓采摘季,青山村热闹非凡,小小的蓝莓成了带动乡村旅游的“新引擎”。
产业带动,“莓”好事业富了乡亲
敖汉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小小的蓝莓火出了圈,更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在示范园里务工的青山村村民冯亚军告诉记者:“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15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像冯亚军这样在示范园里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园区的建设、用工为当地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示范园还建立了“科研院所指导+公司运营+合作社管理+农户经营”的合作体系,通过订单生产、保价回收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蓝莓种植。“从今年开始,园区打算培养农户自己种蓝莓,我第一个就报名了,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当地村民王清民满怀期待地说。
敖汉旗木头营子乡青山村高标准智慧设施农业示范园的成功,只是敖汉旗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敖汉旗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产业蓝莓、羊肚菌、樱桃、草莓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未来,当地将继续做大做强蓝莓产业,让这小小的蓝莓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完)